电子书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出版业加速转型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数码频道】最近,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1中国电子书产业研究报告》,将电子书分为3种基本类型:电子书1.0,即源于纸质书内容的电子书,如国内常见电子阅读器里预装的电子书多属于这种;电子书2.0,即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电子读物,如盛大旗下的文学网站上的原创内容等;电子书3.0,即除了文字、图、表等平面静态阅读要素外,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交互模块等要素的多媒体读物。
这3种类型是电子书产业发展的3条线索,他们有着不同的运作需求和发展规律。在3种类型中,电子书1.0的产业链可以说是传统出版业产业链的延伸。在这里,传统出版商仍然承担内容生产的角色,产品定价也基本上是以纸质书为参照,遵循纸质书出版的基本规律。可以说,电子书1.0对于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如何能让电子书1.0在传统出版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使得传统出版业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我们邀请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为网友解答。
主持人:现在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已出现后来者居上的态势。有一种观点说,传统出版即将消亡,传统媒体都将会被网络所取代,您怎么看?
吴尚之:我认为,这种观点确实不符合实际。传统出版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报纸印刷份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际上,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和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像我们的饮食结构一样,有些人喜欢吃汉堡包,但也并不排斥吃饺子。目前在我国,图书主要是以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为销售主体,县和县以下农村市场中,图书所占的分量很小。我国人均年消费图书才5.4册、期刊3.2册,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传统出版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那是否可以说,由于我们传统出版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发展数字出版并不急迫?
吴尚之:恰恰相反,传统出版确实需要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
从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对国民阅读进行跟踪调查。从2009年了解的情况来看,在我国18岁至70岁的国民当中,接触过数字阅读方式的占24.6%,比2008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8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比2008年增加了2.2%;4.2%的国民是通过MP4等方式进行数字化阅读,与2008年持平。在阅读方式中,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两大主要阅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手机阅读的方便性和数字出版物的价格优势,必然会对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产生较大冲击。
此外,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发展数字出版有更大的意义。我们现在每年用于印刷图书、期刊、报纸的纸有624万多吨,不仅消耗了大量木材,而且大量造纸还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主持人:目前我们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存在哪些优势?
吴尚之:我国出版业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留存了内容丰富的古代典籍。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业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据统计,我国保存至今的古籍有20多万种,从1949年到2009年出版的新书有254万多种,传统出版的优势首先就是内容资源。其次,我们的传统出版企业中集中了一批高素质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人才。传统出版单位的编辑人员背后,还聚集了一批长期合作的优秀作者。此外,传统出版业在管理和出版物标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制度,如“三审三校”,这是保障我们的出版物权威准确的重要规范。
主持人:有了这些优势后,传统出版如何实现有效转型?
吴尚之: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要实现出版理念的转型。传统出版企业应当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要彻底改变只做纸质出版和营销的单一模式,立足于内容加工和内容提供商的地位,立足于全媒体、多载体、多形式的出版。
二是要实现出版物内容的转型。传统出版单位积累了许多精品力作,出版了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和畅销期刊、报纸。目前,需要的是把这些已经出版的纸质出版物尽快数字化。同时,要解决好纸质版和数字版本同步化的问题,为数字出版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要实现技术和人才的转型。传统出版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加强数字出版技术的研发和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出版人才的转型,才有可能实现出版业态的转型。
四是要实现出版经营模式转型。传统出版单位有内容资源做基础,如果有条件,应鼓励自主开发和经营数字出版产品,寻找自身的盈利模式。在经营模式方面,三商合一即通信运营商、硬件生产商和内容提供商联手推动的趋势明显。传统出版单位由单一的自我经营模式转变到联合开发、合作共赢的经营模式,这样有可能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率的目的。
五是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型。数字出版业的内容编辑、复制、发行大多是合一的,管理方式应由传统的多环节管理转变到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方式上来。数字出版的载体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变化较快,管理思路上要侧重于宏观,侧重于法规,侧重于标准规范,侧重于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等。
(源自:经济日报)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