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更新的老经验 无法颠覆阅读王朝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数码频道】2006年,三分之二的起点编辑辞职,带领绝大多数一线作者出走,投奔中文在线成立了一个新站17K。
当时,包括幻想类型一哥血红,“邪神流”开创者,雄霸点击与推荐榜记录的云天空,文学与商业结合堪称无双之选的烟雨江南,以独特历史观而称雄历史类题材的酒徒等等在内的当红超一线名家一起集体出走,追随编辑去了新站。
而跟随出走的其他一线名家,也数量非常可观。
17K上线之初,有起点成熟编辑团队,有当时近乎八成的一线名家,声势一时无两。甚至有个别出走的编辑,喊出了“两年之后与起点平起平坐,届时再上门拜访”的豪言。
相关的业界论坛上,甚至起点自己的论坛与书评区中,都出现了为新网站摇旗呐喊之声。一时间行业中山雨欲来,舆论上大有起点大势已去的倾向。
中文在线有着强大的背景,优秀的渠道,这些优势都极大的刺激了人们对这个新阅读平台的期待。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新网站因为缺乏深厚的技术积累,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网站频频遇到各种技术问题。
而有限的读者群,在没有足够内容积累的新网站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尽管有一些知名作者靠着自己的号召力带来了一些用户,但是这些用户在看完个别名家的作品之后就无从选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有身后内容数量的起点平台来。
新网站自己投入的大量宣传,确实也挖掘了一些新的读者和作者。但是同样,因为新网站用户与内容的缺乏,新发展的作者和读者在熟悉了网文圈的情况之下,最终还是流向了业界龙头起点中文网。
缺乏用户数量,难以留住用户,让新网站的运营越来越艰难。而作者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读者支持,创作上也缺乏激情,无法在互联网上引起足够的关注度。
缺乏关注度,有两个问题就随之而来。
第一个,就是较低的关注度,让作者和作品缺乏网络传播和曝光的次数,进而导致了作品因为人气有限,各种版权的出售面临很大困难。
第二个,就是读者数量少,则为作者提供的意见也就少。因为新网站的用户都是追随名家而来,所以他们的喜好只能代表名家创作的方向,而不能代表最广大读者的主流审美方向。作者以这些读者的喜好为依据来创作,则很快会跟主流用户审美脱离,进而陷入小众化创作的局面。
在而反观当时的起点中文网,虽然面临大批作家出走,但在拥有绝对优势的读者数量与内容数量的情况下,网站不但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流量屡创新高。
更关键的是每天的作家注册数量都在疯狂增长,每周都有优秀的新作家冒头,原有的作者也持续发力,很快就出现了包括唐家三少、辰东,梦入神机,月关,跳舞等等在内的享誉网络的著名作家。
出走作者的生存状况每日愈下,和他们当初的名气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很快就被起点新出现的顶尖作家赶上,甚至是超过。
时间过得很快,几年过去后,当年的新网站已经半死不活,彻底沦为二三流小站,血红等人早已回归起点,留在那里的人也人心思动,而当年出走的大部分人,有的回到起点重新写书,东山再起。有的被迫再次流落网文各站,一路坎坷,回首当年那些不如自己的同行,现在已经超过自己很多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血红回归起点中文网后,名气迅速恢复,成绩屡创新高,只用了两年时间不到就再次成为了起点中文网最顶尖作家之一,再次跻身国内网文界最著名作家之一。相比在外站的时候,其作品不但在出版和改编、无线渠道等方向发力迅猛,在游戏改编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类样的故事,2010年再次出现。
完美世界杀入网文界,高调开局,大手笔拉人,包括刚刚在起点月票榜上史无前例八连冠的梦入神机,科幻类第一人方想,都市类作品扛鼎之人柳下挥,写世俗风流人间百态的顶尖高手烽火戏诸侯,现实游戏竞技类第一名家无罪,堪称行业活化石仙侠玄幻类超级强手的 流浪的蛤蟆在内的部分作家出走对方成立的新小站。
完美世界当时的网络游戏做的红红火火,其某个老总酷爱网络文学,对行业知之甚深。
当通过网络游戏改编让网文焕发蓬勃生机,进而挑战起点霸主地位的口号喊出来的时候,同样是万众欢腾。
但是两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个故事和2006年那一个故事,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从一片欢呼声,一片惊叹中开始,在残酷的现实中慢慢发酵,最终到了今天这个不死不活的局面。
当初所谓的完美入局,天下大乱,多少资金,多大决心,多少游戏改编等等,最终都被时间证明,这些都是幻象。
最终,起点还是起点,优势越来越大,挑战者最终只能排在队伍后面,不再具有任何的挑战力。
而今,新的对手,创世中文网又来袭。只是这次的套路,依然没有什么新鲜,但是更多了一些不干净的东西。
离开起点的这个团队,固然资深,也喊出了“十年团队,更懂阅读”的口号。仿佛他们的离开,带走了起点的一切精华似的。
但是他们的结局,会跟前者不一样吗?我觉得,应该还是会步17K和纵横的后尘。
为什么这些挖人挖作者都最终无法影响到起点的领先地位?
从现象上来说,是因为多年积累下来的书库,读者,作者。
起点中文网有11年历史了,尤其是被盛大全资收购后发展尤其迅猛,11年,积累了数百万部作品,近200万的注册作家。
每天有成千上万部作品在保持高速更新,每天会有超过千部新书进入起点中文网的书库,每天会有数以百计的新注册作家,每周会新增签约作品近200部,每周会有数十本新书加入VIP销售。
11年的书库积累,11年踏踏实实发展到今天的小说梦工厂,不是一个小站,几个离职员工就能够抗衡的。
每天,读者们都会习惯性地登陆起点,打开书架,跟进阅读他们喜欢的作品,看完了这些作品还不够,他们就会点开起点的各个榜单,各个推荐位,开始寻找自己中意的作品。
这些读者,并不只是阅读某一个人的作品,他们同时阅读数位甚至是数十位作者的书。还有的读者在阅读某一本几年前的老书。
这些读者留在起点是这里有看不完的精彩小说。
但是在现象的背后,应该还有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忠诚于平台还是忠诚于内容?
起点作为一个云集海量内容的平台,相当于小说行业的沃尔玛。在这个平台上,读者们可以便利的享受“一站式购物”的绝佳体验。
一站式购物(One stop shopping),是指在一个地方就能购买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商品。比如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综合性的超市或商城,它们经营的商品名目繁多、品种涵盖范围广泛,可以满足广大的消费者的需求。
在起点中文网的平台上,毫无疑问这是业界唯一能达到“一站式购物”体验的阅读平台。这里类型极端丰富而且还在不断充实的书库中,能让用户找到他想看的甚至他想不到的各种作品。
比如想看历史类的,能找到穿越历史,架空历史,古代言情甚至正说历史等各种分类的丰富内容。想看其他类型的,也是可以面对很多令人目不暇接的选择。
在这样的内容巨无霸平台面前,其他的小网站,就如同开在沃尔玛这样超级市场周围的小杂货店一样,生存下来非常困难。
按照零售业的业态来说,沃尔玛之类的大型超级市场周围三公里内,是很难有其他小规模超市存活余地的。除非是一些靠近住宅区或者工作区的小型便利店,方便人们在短距离内可以购买到一些日常用品。
但是对于互联网来说,大家打开网页的速度是一样的,并不存在现实中的距离之说。那么这种巨无霸平台的排他性,就更为明显。
用户在这种绝佳的体验之下,忠诚于平台。
如果把内容和作者比作产品和厂家的话,那么在这种超级市场里,某个产品和厂家的退出甚至转换平台销售,并不对这个巨无霸销售终端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同类型的产品和厂家并不缺乏,等着进场的也还排着长队。某个明星产品从位置非常优渥的货架上下来,那么还会有质量不逊于这个品牌的产品上架继续展示和销售。用户来这里进行“一站式购物”体验,依旧会很满意。
就像在现实中,某个品牌的电饭锅下架了,并不会让我们再也不去某一家习惯的规模很大的超级市场,也是同一个道理。
海量的内容选择,就是起点最强大的平台壁垒。在这种综合性平台之下要生存,只能做市场的细分,差异化的存活下去。妄图跟起点做一样的综合性内容平台,无异于自寻死路。
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第二个问题,有知名作者就能带动一个新阅读平台的兴旺?
这原本是一个看起来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觉得我这里有大牌名家作者了,那么读者自然是滚滚而来了。这些滚滚而来的读者,又会去支持其他新的作者,诞生新的名家,我的平台自然就建立起来,进而挑战起点的霸主地位了。
但是这么做的平台,并没有如愿以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脱节。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提到网络文学的模式上拥有的一个特殊性——内容的扁平化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中,扁平化管理(Flat Management)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裁减人员,使企业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减少,以便使企业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企业生产、营销的最前线,从而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建立起来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管理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状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而在我们的内容模式上,内容的扁平化管理则体现为用户提出需求——内容生产者获得需求反馈——内容生产者调整内容产品——内容生产者以调整的内容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这个扁平化的内容生产与消费的闭环循环。
简单来说,就是从用户提出内容需求到需求被内容产品满足,这个过程越短越好。比如某个作品的读者群集中呼吁女二号特别讨喜,应该成为女一号跟男主角在一起。作者斟酌一番后觉得这个可以有,那么没过两天,连载内容中这女二号就真的成为女主角,跟男主角在一起了。
这个内容扁平化的供应模式,就是网络文学在中国大红大紫的原因。
在中国网络文学之外的任何内容产品,都缺乏这种特别尊重用户需求的内容扁平化供应。不管是影视还是其他文学产品,要嘛是无视用户的需求反馈,要嘛是收集到用户需求的时候新产品生产周期特别长,错过了需求的时效性。
在国际上,这种情况是匪夷所思的。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电视剧,国际惯例就是连载试水,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方向。用户对什么感兴趣就重点倾向于表现什么,最终诞生出很多的长寿内容——比如超级英雄中的超人,其诞生年代在八十多年前,至今仍然活跃在各种影视和文学内容当中。
连载模式,就是典型的内容供应扁平化模式。
网络文学的长篇连载模式,就是符合这种国际化内容供应的高效模式。
而在这种模式之下,用户反馈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能代表主流用户的需求,就至关重要,决定成败。
起点中文网上的读者群体,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网络文学用户。在这个基础上,用户的反馈才最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从准确的角度来说,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所产生的一切行为,留下的一切痕迹,都是用户反馈——点击、推荐、收藏、付费、评论等等。
这些行为痕迹,为作者和网站编辑整理用户需求,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针对这些需求调整内容产品的方向,则是我们内容长青的秘诀。
作者可以被挖走,编辑可以被挖走,运营和技术可以被挖走,甚至是平台的任何高层都可以被挖走。
但是不管走掉任何人,都不能带走这些宝贵的反应了主流用户真实需求的数据。这些数据指引了起点内容的兴旺繁荣,指引了起点老作者长盛不衰和新作者不断崛起,这个就是业界中传说的“起点造血功能”“起点造神能力”。
有这些数据依据在,只要起点平台还有人能继续整理需求,反馈需求,根据需求来提供满足用户的内容产品,则这个平台不管如何损失作者,终将能够继续繁荣。
而离开这个平台的作者和编辑,因为失去了这些主流数据的指引,创作上开始逐渐的不符合市场规律,进而慢慢的被读者抛弃,也就是业界所谓的“失去神格”。
第三个问题,靠某一个强势的渠道比如无线渠道,可以颠覆起点的霸主平台位置吗?
从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被多次的提起。
在线上付费还不强大的年代,台湾的繁体出版是网络文学套现的主流渠道,是最大的现金奶牛。曾经有好几个平台,希望借助繁体出版渠道的优势,来挑战起点的霸主地位,但是最终失败了。
后来线下出版开始引入很多网络文学内容,国内的简体实体出版开始成为现金奶牛。拥有这些渠道优势的平台(如中文在线等)希望依赖这个渠道优势,用出版收益诱惑作者投奔进而来挑战起点霸主地位,但是最终失败了。
之后完美世界决定用更加强大的游戏改编渠道提供网文内容变现能力,重复前人的挑战事业,还是失败了。
而之后还有利用移动阅读这个强势渠道来撬动起点地位的,也没有什么成果。
目前腾讯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渠道尤其是微信渠道,成为了新网站挑战起点的法宝,他们的结果将会如何呢?
咱们还是先看看网络文学内容产品的特点——全版权运营是目前的主流思路,而不管在日本漫画版权的运营还是国际娱乐文化运营中里,全版权运营或者称内容产业链运作是一个全球领先的内容运作模式。
所谓的全版权运营,就是一个核心内容产品或者品牌在维持关注度的基础上,由其衍生出各种版权分支进行营销活动。
对网络文学产品来说,在线上电子版权的基础上,会衍生出无线电子版权、简体出版版权、繁体出版版权、海外外文出版版权、网络客户端游戏改编权、网页游戏改编权、手机游戏改编权、影视改编权、漫画改编权、动画改编权等等一系列的版权。
这些版权在各自的渠道之中,都有着很强的套现能力。但是这些套现能力的基础,还是要归根结底依赖在线上平台的关注度上。
因此,这个问题又回到了我们问题二上。没有足够的用户关注度,也没有足够的用户反馈数据,那么内容产品的生产本身所产生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是难以确保生命力的。
单一渠道的强大,有时候确实能占一时的风头。但是这种强势渠道的需求,往往有其偏颇的地方。而最具包容力的线上互联网渠道,能够很好的协调各种渠道的需求,最终在内容上通过产品进行反馈。
这种综合性内容平台的恐怖优势,并非是其平台的套现优势,而是这种对各种渠道需求的整合能力。而任何优势渠道,都不会排斥优秀内容的进入。那么这种单一渠道的强势,最终还是会为起点所用,让某些平台的优势荡然无存。
以单一渠道优势去对抗全渠道优势,无异于螳臂当车,结果不言自明。
上述三个问题,从本质上说明了起点核心竞争力所在。只要围绕这些核心竞争力做文章,那么不管是国内巨头还是国际巨头,都不可能动摇起点在网络文学内容领域的霸主地位。任何对这个领域的开疆拓土,最终大部分的实惠还是将落入起点中文网的平台之中。
避开这些话题,专注于神化“十年团队”的老编辑经验,专注于神化腾讯靠山壮胆,只怕是会将更多的作者带到坑里去。正视网络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才谈的上真正的创新和开拓新的领域。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